小團輔研習心得
老師要我們思考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
然而這七個角色我幾乎都扮演過
要寫出例子還真難
※角色
在團體中,每位成員擔任不同的職位和責任,可能因情況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會不同。為維持團體的運作關係,常會安排一些團體需要的角色,以下是常見的七種角色:
1.鼓舞者:用言語、情感與團結的態度對待成員,以激發成員的思想與行動,且表現出對他人的瞭解和接納,為團體帶來歸屬感和安全感。
2. 協調者:協調不同的意見,並消除團體中緊張與衝突的氣氛,保持團體和諧,避免團體出現分裂。
3. 妥協者:討論各種不同的意見,尋求折衷的辦法,使團體成員接受其選擇,讓團體出現的問題能順利解決。
4. 守門者:保持團體溝通管道暢通,使團體成員能積極參與活動,並完成團體任務,降低團體偏差行為的出現。
5. 標準設定者:為團體任務或內部運作設定一些標準,以利提高團體運作效率。
6. 觀察者或評論者:此角色需注意團體運作的過程,能以描述性、解釋性或評斷性的方式,將所觀察到的或所看到的結論加以相連。
7. 追隨者:聽從領導者的指揮,並接納別人的意見,在團體討論和決策中,扮演觀眾或是沒意見者。
好難寫”那個我”
我的位置我的角色
坦白說 我還是喜愛追隨者的角色 因為總少了些許的責任和壓力
但這些年的位置不由得讓自己常跳到了較前頭的位罝
是責任嗎是必需嗎還是有時只是雞婆了點
想退了
因為累積經驗後的優質姐妹們個個都是一等一
只要有心只要願意誰都可以
那個退不完全的自己則是內在總還有股衝動
想要玩點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只是好像真的快要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回到”小團輔”的位置,必需誠實的說:
在以傳承為前題和小團輔需要負擔較多較重的學習空間下
總捨不得一下子給新參與的姐妹們太大的壓力
陪著彼此給支持是目前能做的
所以前六個角色視實際發生狀況適時的交替互換會一直存在
鼓舞是一定要的啦,何況姐妹們本來就超優秀的
在意見不一時,協調者和妥協者也自然會跑出來
而為了團隊該達成的運作,守門者和標準設定者就算不愛也得要求一下
觀察者或評論者則同理和客觀描述的自我訓練
團體合作就是這樣,需要更多的互相、協調、承擔和包容
有挑戰但也有很多在一起的分享和樂趣
在兒童團體裡
我想鼓舞者佔的比例多於其他角色
當不擅表達的孩子終於開口說話要大力鼓勵
當調皮搗蛋的孩子正向行為一出來也要看重鼓勵
發現每個孩子微小亮點更要放大鼓勵
我想這也是孩子們來到小團裡能被看見和得到肯定的最大感受
上淑靜老師的課已好些年
小團輔課程也聽了好幾場了
但每次都還是覺得非常受用
因為每個階段所領悟到的要點都不一樣
或許不能把老師所授的每個細節都恰當的用在帶領當下
但這也像老師形容我們帶團體一樣
不要以"結果"取向,重要的是"過程"
所以一次次的過程都是珍貴的累積和學習
「愛太多,界線會不明」
當志工的我們,愛都很滿
對於我們眼前的孩子總想盡情溫暖的給
這麼多年一直在學"控制"
控制情緒
控制界線
控制不可太過權控
透過小團輔帶領可以有好多覺察
從高期待高壓力到現在較能以平常心面對
一點一滴無形的不一樣
對自己而言
是很好的學習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