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喜歡的另一種變色葉-烏桕

 當它還綠綠的時候,就像一般常綠樹,不太會去特別注意。

 但它的葉形挺吸引我的。

 直到烏桕紅了後,遠遠的高高的穿插在綠樹中特別明顯,

 尤其是落葉時,色彩繽紛真是美。

 幾年前看到它時還不知它的名,在一次查資料當中終於讓我找到了它…

⋯⋯

=====================================

 
烏桕,可作烏臼、鴉臼。俗稱木蠟樹、樁仔、瓊仔等
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無毛,具乳狀汁,樹皮灰黑色,有縱裂。枝廣展。葉互生,呈菱形、菱狀卵形,頂部具尖頭,秋季時會轉為紅、橙、紫、褐、深綠或釉綠等色,甚至有可能一葉數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總狀花序,黃綠色細穗狀,在春季時吐出。蒴果綠色,梨狀球形,成熟時黑色,並裂開為3瓣。種子則近圓形,外被白蠟質假種皮。

烏桕原來是打中國來的,她的名字起自變成老樹後根部會黑爛成臼,所以取名烏桕。生長在海拔700公尺以下的溫暖地帶,對於土壤不怎麼挑剔,可以長在排水不良的低窪地或是間斷性水淹的河岸兩旁,所以會在水邊看到她的蹤影。一到冬天落葉前,滿枝的綠葉頃時轉紅,是在平地難得欣賞到的「楓紅景象」,因此許多人將烏桕誤會成楓樹。包括唐朝張繼在「楓橋夜泊」這首詩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魚火對愁眠」,所指江岸邊的楓樹,在重遊寒山寺後就有人發現詩中的江楓應該是指烏桕,而不是楓樹。實際上生長在台灣平地的楓樹因為溫差不夠大,少有如日本、溫哥華或是高山上豔麗的楓紅,所以相較照片裡這株種在烏桕身旁的楓香樹,還來不及轉紅其實就開始落葉了。

烏桕有個別名叫「瓊仔樹」,木質細密有彈性,常被取之作為砧板,或製作雕飾及家具的良材。在早期童玩裡,烏桕也不缺席,孩子們都喜歡在稻埕裡「賽桿路」(台),用烏桕木削出的陀螺稱得上是那時代轉速最強勁的戰鬥陀螺!有句台語諺語說:「樟賢吼,瓊賢走,芭樂柴釘死狗(「賢」意指擅長)!」,裡面的「瓊賢走」是指烏桕木做出來的陀螺有旋轉速度的優勢,而另一句諺語:「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也指出當時被認為最適合削做陀螺的樹種排名。

選在冬季結束前,烏桕像燃燒了的火把,在落幕前作一場華麗的盛放,等待春天後再發出新芽。卵狀菱形的葉片,由綠轉紅後猶如一顆顆甜美的愛心,煞是好看。常有文人把她收集起來壓在書裡做「愛心書籤」!但烏桕葉的功能可不僅如此,將烏桕葉煮水後可當做土農藥,防治稻子的病蟲害,烏桕葉也可以做黑色染料,拿來染髮或藍染布料時使用。(註:烏桕樹的葉片與乳汁有毒,不可誤食,但若治療濕疹或蛇傷,可搗碎外敷消腫拔毒。)

烏桕樹在每年7、8月會結出果實,裡面是黑褐色的蒴果,外面則披著白色臘質的假種皮。過去農家的使用狀況會將果實白色部分,製作蠟燭,而黑色核仁部分取出榨成黃色清透液體,就是俗稱的「木油」,是早期沒有電力時供應點燈用的燃油。除此之外「木油」也可以再加工製成肥皂或直接成為食用油,榨油後的種子餘渣一點都不浪費,作為飼料或有機肥都可以再發揮功效。而近年興起的替代性能源「生質柴油」--利用植物油或動物脂肪等可再生能源來製作的環保生質燃料,烏桕也被雀屏中選,雖然烏桕籽很小,但出油率頗高,每公頃烏桕的產油效率高達4705-9073升,成為「生質柴油」材料的一項熱門選擇。


以上資料取自http://luodong-nec.blogspot.tw/2011/01/blog-post_1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螢火蟲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