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和大家分享好文章



  修一門『不完美』的學分   


 



童年經驗將形塑人格基礎


十七歲的芸芸﹙化名﹚是位求好心切的女孩,不論別人怎麼讚許他的表現,其自我評價永遠是:不夠完美。他的生活也因有著過多的自責,而顯得極不快樂。


在諮商過程中,芸芸總是認真與確實地自我表白:「不知為何,從有記憶以來,只要是與『考試』、『比賽』相關之主題,便自覺能力不足,力不從心,甚至悲觀地認定,自己這輩子注定會是個失敗者;這樣的想法常令人非常地沮喪。」回溯芸芸的成長史,陪伴她拾取過去生活的點滴,似乎可以找到她生命中不快樂情緒的源頭。


「我母親是位能力很強的女性,一生的表現均很傑出,沒什麼事情可以難得倒她,別人都不斷稱讚她是個好媳婦、好妻子與好媽媽。她的人生似乎是『成功者』的典範,因此,她將自己順遂的人生經驗轉植,期望我能同她一般地『完美』,事實上,我也努力地想迎合她的期望,然而,我卻總是落入媽媽所說的:『老是差一點點!』記得剛上學時,每次拿考卷回家,心裡壓力都好大,怕媽媽又開始指正我的疏忽,要我為錯失的分數反省與認錯;小學六年生活下來,我愈走愈相信自己是個失敗者,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讓媽媽滿意。」芸芸傷心地說著。


生命中最初始的經驗,對個體的影響往往是深刻與深遠的,一個人的童年生活,常影響他未來看待世界的角度與色彩,因此,倘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驗了父母較多的接納與鼓勵,相信日後他將會比較能學習從正面思考,來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相對地,父母若終日對子女的期望與現實相差太遠,導致孩子不易達成反易失敗,無形中,累積的「失敗」則會在孩子的自我概念上,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


在台灣,國、高中學校輔導室,經常得協助人際關係欠佳的學生,面對有關社會適應之問題。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青少年之所以出現人格適應不良的情形,在排除嚴重創傷與分泌腺、生理變化等因素後,多數都可追溯至其兒童期階段的發展,因為人們學習最基本的社交態度與行為模式,均是在兒童階段建立,如:模仿、競爭與合作等。另外,童年時父母的期望,也深深影響著年幼孩子自我概念的發展。


換言之,一個孩子在青少年階段,能否成功地學習新的成人角色,抑或行為退化而產生適應障礙,與其兒童階段的人格基礎有著莫大的關聯。


對十二至十八歲的青少年而言,在學校裡,學業成續的表現與社交關係的經營同樣重要,任何一方面的挫敗,都易導致其在校之適應不良情況產生。


追求完美的折翼天便


從小名列前茅的婷婷﹙化名﹚,進入青春期後,卻變得鬱鬱寡歡,在校常悶不吭聲,獨來獨往,同學雖羨慕她課業的表現,卻對她「敬而遠之」,因她的沈默讓人覺得驕傲高不可攀。不過,大多數人均相信她「應該」很滿意自己的表現,沒什麼煩惱才是。孰料,在一次月考成績發下來後沒多久,婷婷竟因成績落入了第三名,出人意表地以自殺來結束她年輕的生命,留下錯愕的父母與震驚的師長,不知該如何來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


類似芸芸婷婷的孩子,多半沒有所謂的青少年偏差行為,卻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苦楚。一般而言,他們從兒童階段起,早已累積了過多的不愉快情緒,而不快樂的原因,尤以個人因素最為常見;例如:自我要求過高,建構非理性之期望,當目標無法達成時,便自責努力不夠,甚至產生自我排斥的情形。他們經常表示:「我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即便周圍有很多師長、朋友誇讚其表現,但他們多半不相信這些美麗的話語。


成長過程中,這些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們,只要面臨有關「學習」與「競賽」的情境,極易自認失敗,甚至發展出一種失敗的情緒,每當面對不如預期或者不符合標準時,就會顯得痛苦不堪,久久無法釋懷,而一旦壓力超過其所能負荷的地步,他們甚至可能用自殺的方式來消除心中的不愉快與失敗感受;對他們而言,自殺似乎是面對種種壓力情境的匆促反應,而非慎思熟慮後的選擇。


學習釋放內心的負面能量


日常生活中,缺乏情緒表達能力的孩子,並不代表其適應良好,因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多半敏感但較少表達,他們習慣在大人面前,呈現報喜不報憂的態度,而將生活中的抑鬱、不如意與痛苦,埋藏心底。因此,面對這類青少年,父母得多些耐心,鼓勵孩子試著分享生活中的負面情緒與感受,如此,他們才有機會釋放內在的負面能量。


近年來,許多用心良苦的父母,眼見他們堅持己見且無法放鬆的寶貝兒女,因自我要求過高,往往為念書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以他們大多語重心長地表示:「若能早些瞭解教養方式,對孩子日後生活態度的影響,我將放棄完美的要求與期盼。現在,目睹孩子將超過他所能負荷的壓力,加諸在身上的痛苦模樣,實在令我不忍,但要他降低自我期許的標準,已變得非常困難,這讓我非常擔心他的健康。人生倘若可以重新選擇,我寧願孩子可以輕鬆生活。沒有什麼比健康來得更為重要,不是嗎?我實在擔心他太過求好心切的態度,要怎麼面對未來生活中的逆境?」


把握當下,永不嫌遲!我們不妨檢視孩子的童年生活,看看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學到用何種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學習?當年犯錯之後,是否得到父母的接納與寬容對待?抑或遭到了嚴厲的指正與處罰?孩子是否能體驗到成為「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畢竟,童年僅有一回,與其為孩子培養競爭能力,不如引領孩子體會生命的價值,並學習欣賞生活中真實的不完美!不是嗎!?


                                    摘自張老師月刊


 



 


這個學分對我來說實在是很難


要求完美 自我要求高幾乎是自己從小到大給自己的標準


凡事總是做到自己滿意的程度


說真的


給自己這樣的要求


好累


可是若不要求自己做出的成果自己不滿意


我又會唸自己或自責個老半天


....


童年經驗將形塑人格基礎


回塑自己的童年


其實我一直沒有覺得自己的父母有施什麼大壓力給我


只知道因為媽媽兇我們不乖就會被打


所以我家的孩子都很乖


記得鄰居也曾這麼說過


在認輔課程的書寫作業中我曾寫著


.....


自己的老大性格深深的影響著這一切


我報喜不報憂所以幾乎什麼事都不太會和家裡分享什麼事也都自己獨立承擔


就是覺得自己一定要做好給弟妹當榜樣更不能讓爸媽操心


不管發生什麼大小事我都不會對外"報告"


我就是這麼孤僻嗎       我也無法理解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性格


很差勁     到現在我就是一個很悶的人  


.......


你是媽媽的幫手吧!


也因此比較沒有機會做"小孩"吧!


這是淑芬老師回覆我的話


簡單的一段話


卻讓我拿著它看了好久好久


好像是耶


這是我當下的感覺


這幾個字有重重的回應到我內心裡去


好像是真的


我不會撒嬌我不會示弱我一直告訴自己是大姐所以什麼事都要做好


童年記憶中


和家人的親密對我來說是沒什麼痕跡的


....


我現在正處於"不完美"中


在不完美中要求自己完美更是難


這個學分要過關我肯定還要修好久


...


除了我對教養還有點"認知"外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真的太忙因此只忙著要求自己


所以我反而對女兒的要求是不高的


( 呵呵呵 可能也沒時間要求她們吧 )


女兒都知道我的標準和界線


成績分數永遠都放在 "  態度    規矩    禮貌 " 之後


除非太離譜因學習態度而影響了課業成績   我會唸唸和擔憂外


我兇孩子的來由一定是上面的因素


....


但我還是會不斷的深思著


女兒現階段正在累積她們的童年記憶


我又給了她們什麼


不完美的感覺又上來了


憂心的感覺一樣浮現


....


我的人生課題永遠修不完啊


修自己修家庭修人生


不及格的我希望還來得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螢火蟲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